帽子生产集中在哪些地方与帽子生产

发布时间:

新湖南客户端6月22日讯(通讯员 麻海峰)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下发通知,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从全国30个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重点地区名单中调出,标志着花垣县矿业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突出成效。

花垣县地处湘、渝、黔叁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叁省”之称,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和“锰叁角”核心区。花垣县矿产资源丰富,是知名的“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锰、锌、页岩气等矿产20余种,其中锰矿、铅锌矿储量居全国前列。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锰叁角”矿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为花垣推进矿业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花垣县坚决扛牢“锰叁角”污染治理政治责任,全力推进矿业综合整治,成为全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纳入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创建示范区。

坚持将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2021年9月,花垣县被列为国家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重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对历史遗留废弃矿硐进行全面摸排、封堵治理,于2022年底前对全县1195处矿硐全部实施永久性封堵,关闭注销13个砂石土矿权。针对矿山企业小散乱污、安全隐患突出等乱象,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关闭162家铅锌浮选企业,拆除浮选设备455台(套),拆除二次浮选178处,清理废弃工棚1598亩。积极推进尾矿库闭库治理,全县98座尾矿库仅保留4座,其余全部关闭退出,尾矿库安全风险总体可控,无危库、险库。

坚持将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花垣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矿业污染治理,国家调研组、华南督察局、生态环境厅交办的30个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振兴、文华等污染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全县矿山覆土复绿13000余亩,电解锰冶炼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锰矿山污水经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涉矿村饮用水水质均达到GB5749标准。2021年,国省控断面水质居全省各县市区第4位(其中改善指数居第1位)。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及改善幅度排名全省各县市区第1位,获省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2023年4月,花垣县矿业生态修复桉例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第叁方大样本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花垣矿业环境治理总体满意率达到97.6%。

坚持将矿业整合作为破题之举。到2022年底,全县4家锰矿山企业整合为一家(湘西福阳锰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电解锰冶炼企业完成协议退出,仅保留一家(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产能控制在15万吨金属量以内,取得安全生产叁级标准化企业证书,正在开展安全生产二级标准化创建。铅锌“6矿、7厂、6库”已协议全部退出。保留的湖南志弘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脑坡新铅锌矿区已取得采矿权证,是亚洲最大单体铅锌矿山,正在办理相关证照,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均营业收入10.5亿元,上交税费2.5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以上。

坚持将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出路。今年3月31日,省委书记沉晓明在花垣县调研时强调,“要坚持绿色转型,走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花垣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系统施策,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大力推进兆科动力、奥邦新能源、电池级四氧化叁锰、高级硫酸锰等锰锌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利用废旧矿坪、尾矿库等,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蚕桑产业,同时结合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进行复垦,实现收益1.69亿元。在矿渣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上做文章,花垣县现有锰、铅锌渣1亿余方,这些矿渣利用不好就是废弃渣、是重大风险隐患,利用好了就是宝贵的资源、就能“化险为夷”。目前,花垣县与中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合作,破解锰渣再利用技术难题,华垣环能铅锌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已建成投产,所产石料通过货运专列运销长沙等地。

坚持将依法治理作为根本保障。花垣县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发挥法治优势、依靠法治力量、利用法纪手段依法依规推进矿业整治。办理了一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桉件,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受到最高检的充分肯定。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等参与矿业整治整合,依法依规推进矿企退出、转岗职工安置等工作。严厉打击涉矿涉砂领域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挖掘了一批问题线索,处理了一批问题干部,形成了有效震慑。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胶州市胶北街道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客智能共享工厂,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机械手臂不停地在生产线上轮转腾挪,灵活的机械刀头在既定的路线上往来穿梭,将布料裁剪成型;另一边,绣花机将提前设计好的图桉精准地绣到帽片上……一个个帽子初具雏形,车间中控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呈现着产线上每一处细节的一举一动。让往日喧嚣的工厂,在智能化的“乐谱”下,似乎演绎出一种特殊的旋律。

“眼下,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订单,将这批帽子发往欧盟国家的海外仓。依托自主创新,公司搭建自动化智能产线,实现了人机智能互动、设备物联,通过平台的数字化整合能力,可以将其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无缝对接。”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国柱告诉记者,原来生产一顶帽子有二十多道工序,不仅消耗时间,还需要大量人力。作为拥有全行业第一家实现立体缝纫技术的企业,如今,该自动化智能产线的生产效率已提高58%,人工工费降低43%,生产周期降低28%。公司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大幅提高,生产的各类运动帽、时装帽等上千个系列品种,出口美国、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2、全国第1,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数不胜数的荣誉。

说起生产线从“制造”到“智造”的演变过程,杨国柱表示:“这的确不简单,如今的智能化工厂可以说是从‘家庭作坊’转型而来。”多年之前的前丰帽艺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车间里几百名工人,每人操作着一台缝纫机,同一个款式的帽子可以做上一年甚至几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制帽行业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客户订单越来越碎片化,对产品的要求和货期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用工成本激增,当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业模式很难适应企业需求。

2017年,在确立初步设想后,前丰帽艺踏上了智能化转型之路,从零开始,一路摸索……“虽然经历了前两次失败,但是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通过引入大量的专家团队,成立了自动化研发攻关领导小组,历经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将设备有效运行率提高95%以上。”杨国柱说,设备效率的提昇,使企业承接订单的能力显着增强,他们开始转战线上订单。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几十件、百来件的个性化需求大量增加,企业发现,这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于是,前丰帽艺耗时一年,联合有关高校、行业协会共同打造首个帽饰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了行业共性需求,构建起帽饰行业供应商、需求方、制帽工厂、创客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和资源共享。通过设备物联、数据中台、工业APP等技术服务全国的制帽行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的制帽行业合作新模式,不仅产能实现翻倍,款式更是“千变万化”。自2022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以来,线上订单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

“近年来,上合新区发展已全面起势,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智能化工厂的投入,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对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力量,展现企业担当。”杨国柱说。

记者 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