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题谷网首页登录,以及题谷教育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中小学教育APP开发市场的现状及困局
中小学教育APP开发公司【华诗图科技】市场总监刘总谈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越来越看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使得手机教育APP开发市场越来越受欢迎,也使得教育APP软件开发被细分,儿童教育APP、中小学教育APP琳琅满目,发展潜力无穷。
教育APP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那么,在教育APP如火如茶的发展之下,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如何呢?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许多创业者往往把教育作为突破口。他们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思路,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针对庞大的教育市场,推出一款又一款教育手机客户端APP。在这些数目庞大,内容繁杂的的教育类APP开发中,有一些专门针对中小学教育APP的细分市场,并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渠道,进入到了家长的手机之中。
中小学在线教育APP开发市场的特点
1. 大投资开始增多
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很多企业都看好在线教育。自2012年起,在线教育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中小学领域内的投资有很多。
除了一起作业网、猿题库、题谷教育等投资规模在5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更多的企业来加入这个行业,如网龙教育、立思辰、全通教育等,这些投资规模都在亿元以上。
表面上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的门槛看似低,但是实际上非常高。原因在于客户和用户分离导致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差、学生作为用户使用的时间少,而内容开发成本因教材版本繁多而导到居高不下,另外渠道推广成本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 企业多集中在北京等一线地区,二线地区数量显着增多
中小学在线教育企业总部设在北京的占有多数,其次是上海、深圳、广州等地。这是由于北京地处中国互联网和教育的中心所占的地利所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二线地区,如南京、苏州、杭州、长沙、武汉、大连、成都、石家庄、郑州等也出现了在线教育企业,这在以往是根本没有的。但这些企业多为数十人以下的小企业,在观念、技术、人才等方面,则远落后于北上广等地区。但是由于人力成本低得多,因此会有更多的大型企业落户在二叁线地区。
3. 视频、题库、答疑构成主要产品和服务模式
在中小学在线教育APP项目中,视频教学为主的项目约占有半壁江山,这说明中小学移动教育APP在优质师资资源的传播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视频授课的开发成本较高,优质师资的授课成本平均每课时在1000-1500元以上,而优质视频资源的积累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这类项目的可增长空间有限。
与视频教学不同的是,题库和答疑成为异军突起的新项目。尤其是猿题库高调进军智能题库以来,使得在线题库成为在线教育热门话题。另外,基于教育手机App的试题答疑服务也层出不穷,如作业帮、学习宝、爱辅导、学霸君、快乐学习网、爱考拉等。
4. 新技术新思维不断涌现
在线教育长期以来技术一直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在于在线教育市场还没有得到大资本的关注,从而使技术投入过少使然。比如课件技术一直停留在以叁分屏为主、Flash为辅,先进技术没有在行业中得到普及。
但新资本的加入,使得新技术和新思维不断涌现,比如近几年智能英语作文批改、语音测评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逐步进入实用阶段。最近又出现了智能测评技术、OCR自动识别题目技术等,使得在线教育技术处于弱势的状态正在迅速改善。
5. 多数企业尚未盈利,泡沫开始显现
中小学教育APP开发企业盈利的并不多,除了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简单学习网等少数中小学项目赢利之外,多数企业赢利不多或并没有开始赢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在线教育不能赢利,由现在的趋势来看,O2O模式是最可能先盈利的。而以纯粹的“互联网思维”运营的项目,其赢利周期约在3-5年以后。
聚焦新高考自主选拔服务 爱培优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铅笔道10月22日讯,在线教育平台“爱培优”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中南创投基金领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升级课程和研发内容:迭代部分竞赛课程内容。
此前,爱培优曾获由北大方正和生、嘉程资本联合投资,共建创投跟投的数千万Pre-A轮投资。
资料显示,爱培优成立于2017年3月,是一家聚焦于新高考学科特长培养、自主选拔笔面试、中学培优课程研发及名校升学相关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司。
据悉,目前,爱培优已与全国22个省份的数百所合作学校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新高考自主选拔服务,初步探索出一套新高考自主选拔整体解决方桉。
团队方面,爱培优的创始人兼CEO张金荣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分豆教育董事CEO;联合创始人兼CMO李立勋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任《北京商报》教育版执行主编、分豆教育首席新闻官;联合创始人兼CPO叶钢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题谷产品总监、学科网产品总监及京翰教育研究院院长。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数字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专家谈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成就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题: 数字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专家谈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成就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周琳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着增强……十年来,中国主动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浪潮,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数字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中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昇到74.4%,形成了全球最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着成效。
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立专篇对“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相关战略规划相继出台,为数字中国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这是江西井冈山先锋数字经济产业园(2022年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晨 摄)
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调试5G基站(2020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十年来,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目前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朝着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方向加速演进……数字基础设施已成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青海省西宁市民在使用二维码扫码乘坐公交车(2018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十年来,信息技术助力弥合数字鸿沟——“互联网+”深度融入教育、养老、扶贫等多个领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及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普及不断推进;分享经济、智慧出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产品新业态竞相涌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正在惠及更多百姓。
“我国从一个互联网后来者,到今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苏竣认为,这条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信息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一组数据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的生动图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昇至39.8%;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居全球第一;农业数字化水平加快提昇,精准作业逐步普及;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执行所长李艳表示,这十年间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在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郭原村,宽带维护工作人员刘青格(右一)向脱贫户董成荣一家介绍智能家居摄像头的功能(2021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从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再到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互联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放眼全国,数字技术正描绘着全新的时代图景——
一辆L4级自动驾驶汽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沿着重庆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示范运营线路的开放城市道路进行自动驾驶模式行驶测试(2019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在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繁忙作业,不到1秒钟就有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下线;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叁一集团西南首个智能化“灯塔工厂”里,约17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大型挖掘机;
在福建圣农集团的肉鸡养殖场,依托智能喂料系统、智能环控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一名饲养员可以轻松管理3万羽肉鸡的“日常起居”……
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村民方临芳(前左二)指着自己身体疼痛的部位,在村医袁玲(左一)的帮助下向5G远程医疗会诊的专家讲述病情(2020年12月3日摄)。新华社发(陈力 摄)
“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还在不断加速。”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贺仁龙认为,要进一步把握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强化技术引领、推动产业融合、完善数字治理、挖掘数据价值,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以数字化推进治理现代化
在上海,从“数字孪生”最小管理单元发布,到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线;从遍布全市的近1.8亿个智能传感器,到千万市民共同参与的12345热线、“随申拍”……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以来,数字化用科技之智、规则之治、人民之力,时刻守护着城市生命体的有序安全运行。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左)向前来办事的居民介绍智能文件柜的使用方法(2021年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融合了高效能治理和人性化服务的数字化治理,不仅为城市治理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也让服务使用者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说。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全球排名提昇至第9位,“掌上办”“指尖办”已成为各地政务服务标配,“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取得积极成效。超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水尾水族乡拉术村,一位村民(右)在学习使用手机(2020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十年来,各地不断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从“线下跑”“分头办”向“网上办”“协同办”转变,以数字化推进治理现代化。
浙江杭州西湖区文新街道德加社区居民杨福根在社区活动中心录制表情包制作教程,发布到网上跟网友交流(2019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通过“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浙江省建立起政务数字资源“大超市”,让数字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高效共享、开发利用;山东省加快政务服务事项全面上网运行,推动实现企业群众办事“进一张网,办全省事”,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
工人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叁一重工西南地区首个智能化“灯塔工厂”项目内作业(2021年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随着社会逐渐由信息化迈向智能化,探索智能社会治理成为一道新命题。”苏竣表示,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更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